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办自由的会议,做自由的学者 ——第二届“话语分析中山论坛”综述

编辑: 发布时间:2024-03-19 点击: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办自由的会议,做自由的学者

——第二届“话语分析中山论坛”综述

金悠

1. 引言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2023年4月14日至16日,由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外语学科学术联盟、国际韩礼德研究会、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主办,广州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二届“话语分析中山论坛”在广州新珠江大酒店成功举办。“话语分析中山论坛”是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2022年首次举办的一个学术论坛,会议旨在“培养新一代学者,让学术回归学术”。会议每年一次,四月中旬举行,会议日期的选择,在于纪念韩礼德先生(M. A. K Halliday, 1925.4.13-2018.4.15)。

丁建新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交叉学科研究非常重要,故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交叉学科视野中的话语/语言分析”。围绕该主题,本次会议邀请Social Semiotics主编David Machin教授、诺丁汉大学教授Derek Irwin、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科医院副院长陈卓铭教授、清华大学吕孝礼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馥芳教授、山东大学王峰教授、深圳技术大学咸佩心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刘宁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殷成竹博士后、湖南农业大学的林燕博士、中山大学解传博博士等学者发言。会议特设青年学者国际发表专场,邀请清华大学朱黎黎、中山大学姚思宇、中山大学胡婧媛、中山大学姬煜彤、上海师范大学符小丽等青年学者报告他们的国际发表的经验与成果,把主旨发言的机会给年轻人。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交叉学科视野中的批评话语分析、从传统到后现代的语言文学研究以及语言研究的新路径新内容三个方面展开。

2. 交叉学科视野中的批评话语分析

贝尔·胡克斯 (Bell Hooks) 提出,后现代文化“可以为新的、不同的联系形式提供机会……这要求知识分子不能将自己局限在某个狭窄而孤立的领域”(1990: 31)。如王之涣所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个学科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丁建新教授认为,“我们需要一种包容的、跨学科的视野才能涵括话语意义的种种”(2016: 67)。秉承着跨学科研究的理念,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主旨发言人,他们的精彩发言为批评话语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高手在民间’——沃尔夫对语言学科交叉研究的启示”。沃尔夫毕业于麻省理工化学本科,他的职业从来不是语言学。丁建新教授指出,虽然沃尔夫是外行(outsider),但是他给人类文化语言学带来更大的问题意识,即语言研究的诗学和形而上学的启示,在内行语言学家中是罕见的。沃尔夫有维柯式的哲学好奇心,而作为一名化学工程师,他对科学细节也有着独特的现代意识。他的许多研究,比如“相对论”、“全息论”、“完形”(格式塔)、“隐型”、“无形”、“电抗”(reactance)、“型式”、“点”、“联结”、“平行宇宙”、“校准”(calibration)等,都来自于其他学科。秉承沃尔夫跨学科的研究思想,丁教授建议,我们应该创建新的非语言的、心理学的概念作为指称框架,例如“时空切分”(“体”)或“图形与背景”,来代替“动作”“事物”等来描绘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现象。丁建新教授认为,“沃尔夫理论体系”之所以为二十世纪语言学做出“主流贡献”(mainstream contributions),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不受语言学传统范畴的束缚,可谓是“高手在民间”。沃尔夫为我们从事语言的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典范。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科医院副院长陈卓铭教授将医学与语言认知结合研究,他的研究题目为“2-6岁基于互联网的语言认知康复构建及语言影响”。他的研究采用璟云康复云平台,探讨在COVID-19期间云康复对改善DLD(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患儿语言和认知方面的有效性。通过对162名DLD患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其中84名DLD患儿参与了璟云康复云平台上的远程云康复,78名DLD患儿以常规家庭康复为主作为对照组),陈卓铭教授得出以下结论:疫情下通过互联网云康复训练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记忆和认知能力,且训练次数越多,这些能力提高的幅度相对越大;康复云平台的应用给语言障碍儿童的居家远程康复提供了较大的优势及便利,远程云康复可满足康复医疗服务同质化开展、康复效果评价等信息化需求,建议推广应用。

宁波诺丁汉大学教授Derek Irwin的发言题目是“多模态、杂糅性和语旨关系:以封锁剧场为例”(On Multimodality, Hybridity and Tenor Relations: examples from lockdown theatre)。Irwin教授指出,从话语的角度来看,戏剧事件已经很复杂,它包括双重话语结构(Short 2008)。此外,舞台中运用的符号学领域以多模态形式呈现。在传统的戏剧表演中,语旨构建于舞台,呈现于舞台和观众的情景中。然而,新冠疫情大流行打破了原有的剧场表演形式,迫使戏剧从业者重新思考如何展示他们的艺术,于是线上平台应运而生,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戏剧制作过程中的语旨关系。Irwin教授探讨了由诺丁汉大学混合剧场改编的一些方式,展示出疫情下的技术干预所提供的新的多模态表现形式。Irwin教授的研究属于交叉研究,涉及语言学、戏剧学、符号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从事危机与应急管理研究的清华大学吕孝礼教授也非常关注跨学科研究,本次会议他的发言题目是“组织管理与语言学交叉研究的探索尝试与思考”。他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组织管理研究逐步认识到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启了“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吕孝礼教授通过比较框架分析、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等语言学分析方法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使用,指出语言学分析方法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机遇和挑战。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组织中的权力结构、文化差异、决策过程等议题的理解,但也存在一些方法论的挑战。最后,吕孝礼教授展示了他的课题组正在开展的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包括公共服务供给和监管互动过程,领导、专家决策研判,以及危机沟通的视频多模态分析等。

清华大学的朱黎黎博士后将批评话语分析与语用论辩学有机结合,她的发言题目是“中美贸易冲突话语分析:语用论辩的理论与实践”。她指出,批评范式的政治话语分析存在很多局限。基于语用论辩理论,朱黎黎博士后分析了中美贸易冲突政治话语中有关“中美贸易战是否合理”协商论辩构建、策略操控,评估所采用的论证的合理性。研究发现,中国媒体语料建构的论辩都是为其正方立场(反对贸易战)意见分歧而辩护,但也发现了情感谬误、伦理谬误等。美国媒体语料中正方立场(支持贸易战)的论辩相对较少,其中提出的许多论证都是站不住脚的,存在诉诸后果谬误,诉诸权威谬误等。研究表明中国媒体在政治话语构建时需要针对性采取有效的论证,避免谬误,从而增强话语的信度和说服力。她的研究将批评话语分析与语用论辩理论相结合,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扩展了新的路径,为应对争端事件的政治话语建构提供参考。

同样关注跨学科研究的还有中山大学的胡婧媛老师,她带来的主题是“学科交叉背景下语言景观研究路径探索”。她提出,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已形成跨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的趋势。从“语言”二字出发,是语言学(语言政策、语言生态、语言经济、心理语言学)、符号学、翻译等领域的研究对象;从“景观”出发,领域涉及空间设计、艺术美学、景观规划、地理文化等交叉学科。在新型技术手段(大数据、眼动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辅助下,语言景观研究的边界进一步扩大,因“文文交叉”“文理交叉”内涵更加丰富。胡婧媛老师的研究通过总结近年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理论、方法和内容的新进展,探讨了未来语言景观交叉研究的路径和框架。

计算机、数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是近年来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来自深圳技术大学的咸佩心教授以“人际互动理解机制的人类学话语分析-以技术交际为例”为主题进行了学术分享。咸佩心教授以技术交际互动为基本语料,针对互动、沟通与习得问题在微观层面上做质性分析。她的研究旨在阐述不同会话模型中技术交互的过程、效果及其原因,并尝试运用数学方法解释这些会话模式的运行。重庆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李美奇也非常关注话语与数学、统计学的交叉研究,她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92-2022年间的中外调解话语研究进行综述。同样关注该领域的还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黄琪淇,她的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考察了1997-2022年语言学景观研究趋势。

3. 从传统到后现代的语言文学研究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同时性的时代:一个并列的时代,一个近与远的时代”(1986: 22)。在此语境下,兼顾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研究和后现代转向下的语言文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弘扬陈寅恪、王力、韩礼德、王宗炎等前辈在原岭南大学及后来的中山大学开创的语言研究学术传统。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在本次会议中,湖南农业大学的林燕副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是“陈寅恪的语言思想研究”。她指出,从汉语的音韵、文法和语言哲学角度解读陈寅恪的语言思想,目的是解读陈寅恪在史学实践与研究中蕴含的语言思想。林燕副教授认为陈寅恪对汉语言的理解与Humboldt的语言哲学思想有相同之处,既关注语言的共性,也强调语言的特性。在汉语音韵上,陈寅恪通过语言比较法,触类旁通,以史家而论语言学,分析了汉语语音语调的发展史;在汉语的文法上,他认为应该把语法、修辞和逻辑等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通过属对练习,提高学生对母语的语感,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在语言哲学观上,他认为语言研究应该采取先提出假设,然后比较分析语言之间的差异,最后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以此发掘汉语的语言特性。林燕副教授认为,了解陈寅恪的语言观,就能更好地了解陈寅恪及其精神风范。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馥芳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政治话语构建策略社会认知研究”,她汇报的内容主要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政治话语构建策略问题。她提出,对语言和政治之间关系密不可分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典希腊和罗马时期关于修辞的论文。20世纪下半页,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语言和政治转向:语言学中的政治转向和政治科学中的语言转向平行展开。此后,语言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开始受到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王馥芳教授指出,作为政治语境中的政治活动实践,政治话语构建意欲实现三大主要社会认知功能:形塑社会政治语境、重塑社会权力结构、重构社会政治关系结构。运用社会认知语言学所提供的重要理论工具,王馥芳教授主要探讨了实现这三大社会认知功能的政治话语构建社会认知策略。

福柯认为,“当今的时代也许首先是空间的时代”(1986: 22)。在后现代语境下,空间、身体与其中的权力运作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山大学解传博博士的发言题目是“身体、空间与权力:日本抗疫模式的文化研究”。她在发言中指出,在疫情期间,身体作为语言的同质异构体,成为社会、文化与文明共同塑造的产物。丁建新、刘向东提出,“身体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紧密……身体就从一种单纯的物理性或生物性存在上升为一种社会存在,发挥社会符号的功能”(2015: 10)。空间中的身体受到权力的规训,通过体制化的话语而实施。在比较文明论视域下,日本之“体”从医学上的“身体”概念扩展到“文明的躯体”,“文化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等民族整体的存在形式。解传博认为:“柔性”抗疫模式,不仅体现日本国民的“现代性服从”意识以及对“身体”监控能力,而且表明日本之“体”在儒家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博弈中寻求了共生。

语言景观和身份研究是后现代主义的重点关注内容。围绕此内容,北京语言大学殷成竹博士后带来了题为“层级化的纪念——对北京某公墓语言(符号)景观的考察”的主旨发言。他指出,近年来,“死亡话语”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而公墓作为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场所,对其语言(符号)景观的研究也应是死亡话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殷成竹博士后基于Blommaert的社会语言层级(sociolinguistic scales)理论,探讨了公墓语言(符号)景观如何建构逝者的身份认同。他选取了北京某公墓(化名“平安公墓”)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专门讨论了公墓语言(符号)景观中墓碑称谓语、逝者生平叙述、图像三类符号要素以及公墓中的公共标牌在设计上的多模态特征。殷成竹博士后发现,公墓语言(符号)景观上呈现了基于亲缘关系与业缘关系的建立起来的纪念模式,形成了不同的层级。基于上述分析,他的研究结论为:公墓与墓碑设计者通过构建特定的语言(符号)景观使得对逝者的纪念层级化,揭示了公墓场所中墓碑对逝者进行纪念的中介作用。

来自昆明学院的李涵雯也很关注空间与语言景观的研究,本次会议她带来的题目是“多模态视阈下城市文化空间语言景观研究——以昆明翠湖文化空间为例”。她提出,翠湖文化空间内的语言景观多语现象突出,各语言的使用情况反映出该空间的话语体系。并且翠湖文化空间存在大量的多模态语言景观,其中的每种模态都发挥不同的供用特征,通过协同配合共同建构语言景观的整体意义。

对字词演变的文化研究也是从传统到后现代的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来自四川大学的张明燃的发言题目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兴’的美学意义转换”,她的研究探索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兴”字在语言符号行为层面从政治伦理功能向诗学意义体验的转变。福建师范大学的林玥以“‘大同’的文化语义及其新时代价值解析”为研究落脚点,她以“大同”的6个不同义项为分类的依据,结合国家语委语料库收录的先秦时期至清代文献中1555条“大同”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全面探寻“大同”的词源,总结其词义演变的趋势,探讨其文化语义和新时代价值。

近年来小说研究也出现了后现代转向。疯癫与疾病书写是后现代研究的重点议题,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福柯指出:“虽然疯癫是无理性,但是对疯癫的理性把握永远是可能的和必要的”(2012:103)。在本次会议中刘一诺指出,在20世纪末精神疾病逐渐成为人类最大威胁的情况下,《岸上的美奴》与《丽南山的美人》折射出作者对精神疾病病患的关怀意识。两位作家围绕精神分裂症、逆行性遗忘和躁狂发作等展开的疾病书写,挖掘母女关系阴暗面,揭示了畸形母女关系中的人性缺失与道德扭曲,以此观照当代母女关系的生存焦虑。来自南京大学的杨超则从礼貌的话语原则出发研究《长日留痕》,其研究内容涉及规训与秩序等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元素。杨超认为“礼貌”是小说《长日留痕》的叙述者/管家Stevens二战前自我规训的言行准则,是他为主体缺失的自己安上的“脸”;战后随着士绅阶层的没落,英国旧日礼仪秩序坍塌,管家应时提升“妙语”(banter)会话技巧,而在弗洛伊德分析“诙谐”( 德文“Wit”,英译“joke”)的烛照下,管家练习“妙语”并非适应而是抗拒时世,“妙语”实为另一种“礼貌”;纵观《痕》,叙述者/管家差异重复式地(再)回溯记忆和(再)讲故事,未尝不是在“礼貌”的前提下有所保留地告白。

4. 语言研究的新路径新内容

不断探索语言研究的新路径新内容,方能立足于学术前沿。本次参会学者的研究内容紧跟时代潮流,研究主题涉及贫困治理、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报道、模拟教学竞赛、游戏、电商等较为新颖的元素,拓宽了语言研究的领域。

紧跟时代主题,来自山东大学的王峰教授带来题为“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贫困治理对外话语(2013-2022):语义主题、社会结构浮现与话语策略”的主旨发言。他认为,贫困治理是关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要议题。贫困治理对外话语在全球语境下与各国共享中国脱贫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他收集了2013—2022年《中国日报》有关中国贫困治理报道的主题英语新闻(778,139字符,2184篇新闻),采用历史—话语方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对语料话语进行多层次阐释。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他发现:贫困治理对外话语的主题语义在内容和时间维度上均与中国脱贫的社会实践高度契合,其话语结构较好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此外,语料库发现大量描绘了地方基层的脱贫故事,使用命名、述谓、视角化等话语策略引起读者共情,生动地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的脱贫方案。

Social Semiotics主编David Machin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he UN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这次发言中,Machin教授阐述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是如何在评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发挥作用的。他提出,该议程正在影响政府在一系列环境和人道主义问题上的作为。事实上,许多学术著作都对“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持批判态度,认为这一概念存在目标过多且模糊,概念定义不明确的问题。甚至有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议程阻碍了人类拯救地球的具体行动的进程。在本次会议中,Machin教授采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展示出文件中使用的列表、信息图表和图像如何在模糊、定义不明确以及缺乏因果关系的概念发挥重要作用,使之变得高度清晰且具有技术性和系统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刘宁副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是“文类模糊:模拟教学话语有何特别之处?”(Genre blurring: What is special about mock teaching discourse?)。他指出,教学竞赛是一项颇受欢迎的课外活动,受到了中国英语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人们对于竞赛话语与非竞赛话语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刘宁副教授对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教学竞赛中模拟教学片段进行了系统功能话语分析研究。通过对课堂语篇和模拟教学语篇在语义、语域、体裁等层面的细致比较,该研究发现模拟教学话语通常会保留课堂类型的一些组成部分,以模仿真实的教学,同时改编其他部分以适应比赛语境。这种改编自然地模糊了教学类型及其语言表征的社会目的。刘宁副教授的研究为体裁理论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并为需要参加类似比赛的中国英语教师提供了新思路。

同样关注教育创新的还有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宋春香副教授,本次会议中她的发言题目是“国际中文教师多模态话语研究”。她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新时代研究国际中文教师的创新视角。她的研究基于国际中文读写课样本和教师行为分析框架,论述了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话语功能,客观分析与阐释了多模态话语模式对于科学评价教师的积极作用。这次会议中与教育相关的论文还有西安工程大学张晓芳的“基于CiteSpace多模态教师话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00-2022)”、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怡伦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语篇中动词模糊限制语功能研究:局部语法视角”、上海财经大学王紫薇的“西班牙语母语者汉语‘这’‘那’类指示词偏误分析与习得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的符小丽老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中的中美关系研究”。她提出,尽管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该话题的外文媒体报道的研究并不多见。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法,符小丽老师考察了《中国日报》如何向世界各地的读者展示2010-2019年的气候变化以及中美两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关系。该研究表明,该报通过使用特定模态和其他表达手法,将中国塑造成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美国则是一个反复无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家,同时报纸也强调两国在气候行动方面合作的重要性。符小丽老师指出,正如《中国日报》所展示的那样,尽管中美两国在绿色能源等相关领域可能仍存在竞争,为了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愿意与美国等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这次会议涌现出大量有关媒体与新媒体话语分析的论文。如郑州轻工业大学宋鸿立教授的论文“国际视听翻译综述”、广州华商学院张林老师的论文“媒体话语中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视角”、嘉应学院欧琼华老师的“区域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以《粤港澳大湾区中英文形象宣传片》为例”、成都理工大学赵梦丹老师的“澳大利亚和中国健康类新闻言据性构建的语料库研究”、运城学院祁文锦老师的“旅游目的地生态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建构——以北京旅游官网为例”、重庆大学金上然的论文“生态价值的环境传播策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平面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山东大学赵凯南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形象的多模态构建——对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政府微信‘上海出版’的分析”、西南科技大学马艺嘉的“《中国日报》中能源报道的话语分析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李亚鑫的“批评话语视角下关于东航空难报道及物性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西安外国语大学董香伶的“对外报道中的博鳌亚洲论坛——介入系统下的人际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相瑞欣的“评论类新闻中互动式元话语标记使用分析”、北京师范大学霍世图的“基于复杂网络的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话语标记研究”等。关于新媒体话语分析的论文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吴雪副教授的论文“批评性话语分析:特朗普推特中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合法化策略”,她的研究探讨了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如何利用推特作为强权政治的战略工具,使其关于新冠肺炎的言论合法化。

网络游戏的话语分析是语言学研究中的新兴领域。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姚思宇的研究以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网游为出发点进行展开,本次会议她的发言题目是“游戏语篇中的历史与文化重构:王者荣耀英雄故事的语言学分析”。她指出,王者荣耀(HOK)是目前中国最受欢迎但最具争议的手机游戏,游戏的英雄背景故事因存在扭曲历史的可能性而受到批评。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姚思宇通过比较英雄故事和历史叙述,探讨了概念和人际意义的重建。她的研究进一步解释了英雄故事的重建是如何嵌入游戏话语的社会语境中的,这可以为游戏中的语义研究提供方向,并为未来的游戏故事书写提供建议。本次会议中,来自兰州理工大学的冯雨薇也以游戏为切入点进行话语研究,她的研究主题是“批判性话语分析视角下对弹幕话语分析——以游戏《艾尔登法环》为例”。该研究以批判性话语为理论对全国最大的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中ING发布的关于游戏《艾尔登法环》进行实机演示的弹幕为例进行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电商行业发展迅速。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姬煜彤的发言题目是“电商营销类直播语言中的修辞技艺探析——以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修辞学思想为线索”。她认为,近年来“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主播通过特定话语和表达方式使观众接受了其传递的信息,实现了较好的说服效果。姬煜彤试图从西方古典修辞学说服理论视角出发,选取东方甄选直播间中董宇辉的公益类直播带货话语作为主要研究语料,运用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别从“品格证明”、“情感证明”、“逻辑证明”三个层面来剖析主播是如何通过话语来奠基自身品格、如何运用逻辑论证来满足受众理性思考的需求,以及如何巧妙使用“动之以情”的叙事策略来激发受众的联想和共鸣。

政治话语策略也是新时代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榆林学院的艾喜荣教授指出,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安全化成为政治行为体应对一个问题的重要策略和政策工具,他在本次会议发言的主题是“话语与实践双重竞争视角下的安全化与反安全化——以特朗普任期中的美墨边境问题为例”。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朱姝颖也很关注政治话题,她的发言主题是“外语战略规划: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政治文本主题分析”。同样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张嘉伟也针对政治话题进行了研究,他的论文主题是“悖论效应的实现:约翰·肯尼迪就职演说中的合法化策略”。本次会议中研究内容和方法较为新颖的还有成都文理学院朱珣老师的论文“四川品牌展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构建——基于视觉语法视角”、西安外国语大学胡家瑞的论文“概念整合视阈下‘meme图’的意义构建——2022卡塔尔世界杯‘meme图’的多模态隐喻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朱睿恒的论文“从变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历时语言学与同期语言学的整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蔡文瑄的论文“夫妻话语冲突的正面效应”等。

5. 结语

第二届“话语分析中山论坛”历时三天,圆满结束。本次会议参会人数近100人,涉及文学、哲学、人类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临床医学、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各位学者在学术交流中迎来思想火花的碰撞,可谓是一场学术盛宴。我们期待此次话语分析论坛可以进一步推动语言学科交叉的研究进程,使外语学科顺应时代要求,蓬勃发展。会议结束之际,丁建新教授对各位参会学者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呼吁各位学者相互帮助,携手打造我们的学术共同体。他希望“话语分析中山论坛”能够弘扬中山精神和话语精神,办自由的会议,做自由的学者。

参考文献

Foucault, M. “Of Other Spaces.” Trans, Jay Miskowiec, Diacritics [J]. 1986, 16 (1) : 22-27.

Hooks, B. Yearning: Race, 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 [M]. Boston, MA: South End Press, 1990.

Shot, M. “Discourse Analysis and Drama”. In Carter, R. and Stockwell, P., eds.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ader [M]. London: Routledge, 2008.

丁建新, 刘向东. 身体的言说——身体作为社会符号[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 22 (6) : 8-14.

丁建新. 跨学科·后现代·文化转向——第六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 23 (2): 67-72.

米歇尔·福柯. 疯癫与文明[M]. 刘北成、杨远婴,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温泉大道882号 院长邮箱:jxding8@sina.com 邮编:510970 版权所有 © 广州南方学院_外国语学院 粤ICP备11077779-1